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网站地图

首页 > 茶叶知识 > 茶叶文化 > 正文 >

蒋山茶叶的前世今生

时间:2020-03-27 21:40:27 | 来源:茶叶周刊 | 编辑:maike.FENG
关键字:
简    介: 融媒体讯 蒋家山位于大别山南麓,是今陈汉乡玉屏村境内的一座海拔800余米高山,因蒋姓家族世居于此而得名。  历史上,蒋山因种茶历史悠久、茶叶品质好而被外界知晓。蒋山不仅

 融媒体讯 蒋家山位于大别山南麓,是今陈汉乡玉屏村境内的一座海拔800余米高山,因蒋姓家族世居于此而得名。

  历史上,蒋山因种茶历史悠久、茶叶品质好而被外界知晓。蒋山不仅被作为地名,还被用作地方行政建制名称,自1950年以来,曾以“蒋山乡”“蒋山村”等建制被列入县域行政版图。2004年5月,我县调整行政村村级区域规模,蒋山村与虞岭村合并为玉屏村,从此蒋山村退出行政村名,但在人们心中,蒋山永远是这里的“地标”,并代表着当地的茶文化。

  追随春天的脚步,笔者慕名来到了蒋山。站在通向蒋山的盘山水泥公路上,散发着春天气息的陈汉新集镇尽收眼底。

  立于高山之巅,笔者想到了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”这句诗。50多年前,蒋山在路不通、电不通的落后状况下,就因茶叶创造了闻名县内外的奇迹。在这个奇迹的背后,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?

 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自宋代开始,居住在蒋家山的人们就开始种茶,并流传着一种习俗,每逢开摘制作新茶,都得将第一杯新茶撒祭,让“茶神”“茶圣”陆羽“先喝”,而后大家才开饮品茶。这个习俗流传至今,以示对茶业祖师爷的敬重。

  年近九旬的蒋立人老人,土生土长在蒋山,见证了蒋山茶业发展的风风雨雨。老人回忆说,蒋山虽然坐落在大山深处,但在战乱年代,也免不了遭受战火的蹂躏;抗日战争时期,新四军曾在这里驻扎开展抗日武装活动,打击日伪军,并与破坏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作针锋相对的斗争。解放战争时期,刘邓大军一部与国民党军队曾在这里打过仗。当年,解放军在他家土砖墙上写下一幅“改善人民生活”的标语,直到1985年家里改建房子才被拆掉。解放前,民不聊生,山场林地都被当地地主霸占,许多穷苦百姓没有自己的土地,种不了茶树。解放后,当地村民终于可以在自留地里种茶,几乎家家都种了茶树。

  年近七旬的蒋国义,深刻感受到了茶叶资源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。正所谓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,蒋家山一带的茶园平均海拔在600至700米,这里昼夜温差大,常年云雾缭绕,降雨量丰富,特别适合茶叶生长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,成就了蒋山茶叶的优良品质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广福公社在这里创办了茶厂,县里专门为这里配发了一台制作茶叶的机器。当时,全县只有蒋山和县茶厂拥有生产茶叶的机器。受技术条件限制,生产的都是“炒青”,也叫“灰锅茶”和“条茶”。每到采茶季,每个生产队都要组织社员到山地里采摘茶叶,然后将新鲜茶叶交到茶厂加工。茶厂每生产一批茶叶,大队就安排几名身强力壮的社员,用箩筐挑到陈汉供销社设在山下的茶叶收购站里,一去一返,要步行12公里路程,且都是陡峭而又曲折的山路,艰苦之状可想而知。

  结束对蒋国义老人的采访,笔者在当地村干部带领下,来到了位于蒋家大屋附近的泉水井茶园。泉水井茶园是山间的一个小盆地,像一口架在群山之间的大锅。放眼望去,层层叠叠的茶树,满目新绿,青翠欲滴的茶芽挤满了茶树梢头,吐露出茶的芳香,一群采茶工正在茶树间采摘新茶。

  “为啥叫泉水井茶园?”

  “是用山脚下的一口泉水井命名的,那时泉水井在这里可有名了,居住在周边的村民,都是食用泉水井里水;如今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,泉水井就基本废弃了。”指着远处的山沟,负责管理茶园的蒋国长老人解释说。

  蒋国长老人介绍,那时这里是一片芭毛山,为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,在陈汉区的大力支持下,红星公社组织当地社员通过肩挑背扛,于1973年将这里开垦出了60多亩的茶园,使这里成为陈汉区第一座上规模的茶园。1981年,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,泉水井茶园被“下放”到当地生产队,由生产队农户自己来管理经营。他家从茶园里分到了一亩地的面积,和其他农户一样,每年他们都是靠自己采摘、自己制作、自己销售来茶叶维持生计。当时,家家户户都是靠手工制作灰锅茶,做出来的茶叶呈卷状,形似铁观音,在市场上一斤只能卖到近十元。每次外出卖茶,他都在凌晨五点起床,将装着满满茶叶的两个大包,挎在双肩上,并带上红薯做的干粮,然后步行6公里山路,到达山下之后,即骑上寄存在熟人家里的自行车,往70公里远的复兴镇出发,沿途边骑车边叫卖。运气好时,在县城兜一圈,就能将携带的20多斤茶叶全部卖完;运气不好时,骑到复兴镇才能卖完。有时为了尽快将茶叶卖完,就用茶叶兑换大米、面条等。有一次,他骑车背着茶叶经过向阳街(今千岭乡政府所在地)时,被一名穿着制服自称是工商所的人“抓住”了,逼他交税。后来,通过托熟人找关系,送了两斤茶叶才了事。还有一次,他在县城南门街沿街叫卖茶叶时,被狗咬伤。为此,他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。

  改革开放给蒋山茶叶迎来发展的春天,当地茶农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,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,已掌握到了手工制作、机械制作毛峰绿茶的技术,使人们从传统落后的制茶工艺中摆脱出来,不仅大大提升了茶叶的品质品位,而且大大提升了茶叶的经济效益。特别是2006年以来,这里修通“村村通”“组组通”水泥公路之后,给茶叶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。

  “牙尖短,肉体厚,散发着一种兰花的香味。”谈起蒋山新茶与其他茶叶的不同之处,玉屏村党总支书记何爱武自豪地说。

  何爱武介绍,近年来,得益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、脱贫攻坚的好政策,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玉屏村通过走茶叶产业化发展之路,共建成上规模茶叶3座,总面积达500亩以上,其中泉水井茶园从过去60多亩已发展到120亩,并建成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。从2017年起,村里将该3座茶园的经营权全部收回,每年拿出茶叶利润的20%给当地居民分红;同时通过帮助技术指导、茶叶加工、茶叶销售,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发展茶叶种植。如今,当地居民种植茶叶面积累计达到600余亩;每年春季,茶园可解决当地80多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。

  “现在,我最想解决的是两件事情,一是争取尽快把‘蒋山玉茗’的注册商标批下来,二是把到泉水井茶园的3公里羊肠小道全部修建成公路,只有这样,才能做大做强蒋山茶叶,才能无愧于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这份厚礼。”面对未来,何爱武信心十足。

  蒋山因茶叶而深沉,茶叶因蒋山而味美。蒋山茶叶正引领着人们昂首阔步走在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,同时又谱写了一曲扶贫济困的时代赞歌。(通讯员 孙春旺)

  • 更多相关的文章:
  • 无相关信息
  • 所属专题:茶叶文化